从“九龙治水”到“一口归集”——济南市市中区推进“大应急”体系建设 | ||||
|
||||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围绕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大应急”体系建设意见》,通过成立区应急委员会,搭建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打造“1+9+N+1”的“大应急”管理体系,实现管理机制与流程、技术要求与方法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全区应急管理整体水平。 搭建大应急运行体系 3月26日,济南市市中区委下发了《关于推进“大应急”体系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济南市市中区“应急管理委员会”(简称应急委)成立。据了解,该应急委由区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区长任主任,在原有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基础上,增设地质灾害、生产安全、城市消防、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市场监管等7个应急处置指挥部,由相应分管副区长任指挥,各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整合部门职能,再造应急流程。该区结合网格化体系建设工作,在17个街道和有关园区组建N个属地应急处置力量,推行应急管理“点、线、面”网格化监管(“点”即为一家店铺、“线”即为一条街、“面”即为一个区域),明确应急管理责任人,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建立“点、线、面”安全监管台账,定人、定位、定职责,织密安全监管方格网,做到不留盲区死角。统筹融合基层巡查员、灾害信息员等人员力量,化零为整凝成监管基层合力,提升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末端触角的快速感知力和行动力。据了解,全区划分网格共计点4758个、线322条、面127个。以杆石桥街道为例,划分了8个“面”、40条“线”、663个“点”,将辖区商铺和居民楼放入其中,由居委会全体人员和居民楼长、商铺负责人共同管理。街道每月排计划,每日巡查,定期培训演练;居民楼配备灭火器材,定期更新;通过引入第三方车管公司,打通消防通道;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致灾因素等进行严密排查,及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通过整合全区16个部门的应急管理资源建立区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实时接收上级通知、网格上报、社会反映、互联网监测等各类事件信息,实现所有信息一口归集。接入应急、公安、卫生、市场监管、防汛防灾、森林防火等16个视频信号,实现即时响应、联动指挥。该平台系统还建有风险隐患信息数据库、应急物资数据库等,通过对风险隐患进行动态监控,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同时实现储备物资共享共用和动态管理。 规范大应急运行机制 “建立一套高效运行的机制是实现大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市中区应急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于此,该区出台《市中区应急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应急指挥中心运行管理办法》等,确保大应急体系高效运行。 通过建立信息流转机制,加强信息甄别研判、分类推送、分级流转,实现突发事件即时传达、即时响应、联动指挥、依法处置,并负责对外发布灾情信息;建立事件处置机制,科学高效有序处置突发事件。通过建立善后处置机制,妥善开展善后工作和恢复重建计划。通过建立总结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通过编制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做好物资储调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家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发挥智囊团作用。通过细化完善《防汛应急综合预案》,录入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组建防汛应急抢险队伍28支共1300余名,与7支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和4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保证后备物资供应充足,逐步完善基层应急预案,推动应急演练实战化、常态化。 防汛和森林防火是市中区常规化的应急工作,今年汛期,市中区施行应急、水务、消防等部门在应急指挥中心联合值守机制,接入辖区各类信号信息,专业指挥调度,第一时间将积水路段、滑坡险情推送推送各属地应急处置力量,实现高效处置,确保今年汛期未发生一起险情事故。 8月18日,位于京台高速殷家林立交发生氨水储罐车泄露事故,市中区应急指挥中心收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关部门和街道属地力量赶赴现场,同时启动无人机空中监测,专家支持和周边预警。通过现场传回画面及时调度指挥消防部门,将泄漏的低浓度氨水稀释排放,水务部门抽调运离罐车内剩余氨水,生态环境部门确认稀释液体排放不超标,农业农村部门确认周边土地未受到污染,当地街办做好周边村民的解释稳定工作,整个应急处置3小时内完成。 推进大应急触角延伸 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就是市中区应急管理的“大脑”,融合无人机、移动应急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可视化监控、动态信息共享、实时会商研判、快速反馈响应等功能,逐步实现多位一体的管控动态化、执法数字化、管控网格化运行平台。 让“大脑”智慧起来,让“神经”健全起来,是市中区打造应急平台的目标所在。他们将企业安全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相融合,实现风险预警、在线培训、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事故调查、大数据分析等多维安全智能管理,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定点辅导”解决企业体系运行不懂不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督导检查+精准执法”,解决不想管不愿干的问题。系统运行以来,辖区危险化学品储存经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5家已全部录入,累计辨识风险点 7207余个、危险源25788 余个,每月20万条排查数据,有效助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各类工贸事故明显下降。 微型应急救援站就是健全“神经末梢”的新举措,落实基层“安全巡查、宣传培训、应急救援”职能,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配备微型巡逻车,及消防摩托,这些车辆速度快,灵活机动性更强。配套建设应急文化长廊和应急安全模拟体验屋,随时可对市民大众开展应急培训。 记者在一微型消防站见到“可视化一键报警”服务系统,扫码下载“中国一键”小程序,应急信息即接入区应急指挥中心,轻按手机屏上的“一键报警”按钮,系统自动整合求助人的联系方式、位置坐标、现场图像、音视频,“秒速”自动上传110、119、120、社区应急救援站、公益救援平台和相关专业人员以及紧急联系人等,第一时间可以初判现场险情、精准定位,迅速展开有效救助。 记者 王谦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