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疫情防控网格越扎越密,服务半径“最后一公里”递进到“最后一米” | ||||
|
||||
织密网格严防控 在地处县城南部的榆山街道云翠社区居委会主任姜红看来,如果没有细分的网格,仅靠社区6名工作人员,要服务辖区内38个居民小区、1.6万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姜红的担心,正是平阴县委领导所关注的。平阴县城分榆山、锦水两个街道,有13个城市社区,细分为100个网格。在这场战“疫”期间,如何做实这些网格,是当务之急。火线之上,平阴高举党建引领红旗,向全县党员发出一封公开信,号召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退役军人、在职党员干部职工等优秀群体,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社区服务,抢先一步把支部建在网格上,以党建促网格建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包挂云翠社区的街道副主任题兴智介绍,他们从多位毛遂自荐者中筛选出134名楼长、380名单元长,迅速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长——单元长”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目前,这一模式已推广到全县13个社区、100个网格中,初步建立网格党支部94个、楼院党小组223个,推选网格长100人、楼长954人、单元长1254人,社区服务半径从“最后一公里”递进到“最后一米”,疫情防控的网格越扎越密。一米之间有大爱 居家隔离,作为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此次战“疫”中得以广泛应用。封条一贴,隔离群众的生活怎么保障,甚至垃圾怎么扔,都成为现实问题。隔离一家尚且如此,如果隔离一个楼、几十户居民,涉及到的后勤保障更是可想而知。前不久,榆山街道龙山社区就上演了这么一幕“难忘的14天”。 2月3日,龙山社区确诊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随即对所在的99号(化名)楼22户、75位居民进行全部集中隔离。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等生活问题,一下子都落到了网格长邵爱国身上。每天8点,他准时打开家门,让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进门接水、准备整个楼的消杀;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网格微信群里逐一查看各户居民的生活需求,矿泉水、小米面、卫生纸……事无巨细,一一采购完毕后,分别打包,集中消毒,送到楼下;从他家接出的电,通往值勤卡口的帐篷,“长明灯”已经亮了40多天。 自平阴战“疫”打响,榆山街道挂职党工委副书记丁春红,就一直与邵爱国等人同在。她回忆,不能见面的日子里,包括99号(化名)楼在内的所有隔离居民,真正感受到了隔离不隔爱、社区就是家。他们纷纷在微信群里点赞、送花,还有人写打油诗赞美像邵爱国这样的网格长、单元长,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逐渐深入人心。 社会治理新航向 在战“疫”一线抢建起来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运行一个多月来,不时传出闪光点,为丰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城市底数日益清晰。通过把全县所有的小区——不管有无物业管理、不管大小产权,纳入大网、细分网格,管理半径缩微至某个楼的某个单元,由此一个城市的底数日益清晰,它可以精确到人员、人数、职业等更多详细数据,为智慧城市智慧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居民参政意识增高。城市社区,不像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乡村,居民从四面八方而来,在经历了最初“老死不相往来”的起步阶段后,社区主人翁意识开始觉醒,突出表现在社区党员、热心群众积极主动竞选网格长、楼长,寻求为社区居民服务。由此 ,“社区村”、“网格村”的概念正在形成。 社会治理重心下沉。随着网格的做实,社会治理从“最后一公里”的社区,进一步聚焦到“最后一米”的网格,必然倒逼公共资源下沉、配套。直面群众的“一米”之距,也必然对治理模式、服务手段提出新的挑战,以人为本的德治、法治、自治等治理模式将再添新的内涵。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