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建好用好灾害信息员队伍应解决三个问题 | ||||
|
||||
■徐占品 日前,应急管理部、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切实提高全国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按照指导意见,到2020年底我国每个城乡社区至少配备1名灾害信息员,能够顺利开展灾情统计报送和灾情核查评估工作。 同自然灾害作斗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累积,各类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愈发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预警和灾情报送工作,我国从2007年开始推行灾害信息员制度,10年间建成了一支超过70万人的队伍,他们在灾前预警、信息报送、避险救灾、物资发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不断创新,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大步推进,各地的灾害信息员队伍面临着人员不稳定、工作不平衡、能力不适应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厘清职责、明确任务、强化保障,建好建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对于实现突发事件的网格化管理和建立科学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建强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要想激发灾害信息员队伍的战斗力,使其能够用心投入、认真负责,切实承担起肩负的职责,还需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措施,鼓励灾害信息员“愿干”,帮助灾害信息员“会干”,保障灾害信息员“敢干”。 要解决愿不愿干的问题。从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来看,省、市、县三级的灾情管理职责由应急管理部门承担,行政村和社区一级则由村“两委”成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建成后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呈金字塔结构,越靠近基层人数越多,承担的任务也越关键。“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工作繁琐,他们能分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履行灾害信息员的职责,将制约这支队伍发挥作用的程度。此外,我国人口分布是东多西少,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东高西低,但是自然灾害风险却是西大东小,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往往受灾频率更高,这就可能出现有的地区任务少而经费足、有的地区任务重而经费缺的不平衡现象,从而削弱灾害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要加大中央投入,完善以奖代补和荣誉授予机制,增强灾害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解决会不会干的问题。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灾情统计报送、台账管理以及评估核查等工作,同时兼顾灾害隐患排查、灾害监测预警、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协助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紧急生活救助等工作。灾害信息员的工作范围是“全灾种”,完成上述任务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基层灾害信息员往往学历不高、年龄较大、学习能力偏弱,在开展工作时难免出现“本领恐慌”。虽然近年来各地都通过加强培训来弥补这一短板,但是也存在培训下沉不够、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实操作中,需要对灾害信息员的人选进行一定限制,切实让能够胜任的人来担任,同时通过轮流脱产学习、集中打造培训课程、增加实践环节等形式,强化灾害信息员队伍的能力建设。 要解决敢不敢干的问题。敢不敢干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身体层面,灾害信息员身处灾害第一线,为了获取灾情往往要充当逆行者,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这就要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要做到“以人为本”,为灾害信息员配置必要的装备,保障其在履行职责时的身体安全。第二是心理层面,灾害信息员往往还承担着灾害救助对象确定、救灾物资发放等工作,由于涉及救灾款物等敏感问题,往往引起受灾群众的“不满”,甚至引发上访,导致灾害信息员开展工作时畏首畏尾,甚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瞒灾。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各项工作程序和标准进行细化,并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的容错纠错机制,让这支队伍敢于放手去干。 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只是第一步,真正用好这支队伍,使其在防灾减灾救灾中最大化发挥作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就需要深入基层调研,找准他们的痛点难点,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协同发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让他们真心干、舒心干、放心干。 要想激发灾害信息员队伍的战斗力,使其能够用心投入、认真负责,切实承担起肩负的职责,还需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措施,鼓励灾害信息员“愿干”,帮助灾害信息员“会干”,保障灾害信息员“敢干”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