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积极作为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 | ||||
|
||||
■苏国锋 提要: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及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当中,在国家新基建战略背景下,将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基石的必然要求 正文:当前,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工业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相结合是“十四五”时期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政府加强对工业基础能力运行监测的有效抓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融合发展。2020年11月20日,在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贺信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此前,202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能力、融合应用和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到2023年底,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是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以安全生产为切入点,将有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在重点产业特别是流程工业中的全面应用和发展。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新型基础设施,打通监测数据和管理运行数据,支撑安全生产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的连接和融合,可以实现企业、园区、行业各维度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的发展处于起步期,取得了一些现阶段性成果。在工业互联网络建设方面,我国正在逐步建成广覆盖、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5G+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建设,能力多样、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逐渐成形。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在部分行业快速落地。2019年5月,国务院安委办发文推动全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截至2020年11月底已基本完成全国各省四级以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液位、压力、温度、可燃有毒气体数据的接入和监测预警,实现了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在提升政府和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等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管理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数据的实时性和关联性能够反映企业工业生产和工业设备的安全运行状态,及时预警,可有效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各地各行业都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的落地,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数据贯通问题。由于政府和企业在安全生产问题上属于监管和被监管的对立立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数据在监管端和企业端的打通遇到较大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发挥协调统筹的能力,政府需要花费较大的行政成本来获取企业的工业安全数据,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由政府买单为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和感知设备获取相关数据,但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政府强化监管,企业的获得感并不强。另外,由于目前“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数据标准不规范,政府不同部门间也难以建立数据间的有效贯通,“数据孤岛”问题比较严重。 创新能力问题。目前“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应用更多是在监测预警层面。近年来,针对各类危险源的数据采集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利用IOT平台能够对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和汇聚,但在风险变化提前预知预判等方面的能力仍然较弱,技术水平对风险管控关口前移的支撑不足,导致工业安全数据应用仍大多停留在“看”的层面,数据综合应用程度低,没有充分发挥服务安全生产的作用。 配套支撑问题。工业互联网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面互联,将工控网络由物理封闭的局域网变成了对外开放的互联网,增加了网络安全的不确定性,亟需加大工业互联企业网络安全的投入。此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仍属于新生事物,缺乏行业标准来引导建设和使用,建设方、运行方、使用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容易走弯路。 相关技术融合问题。“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应该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融合实时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工业设备的安全运行数据为安全生产服务;“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数据的可视化程度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探索与数字孪生、AR/VR等技术的紧密结合方式,更好地使用工业安全数据为作业操作模拟、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能力支撑。 基于以上问题, 笔者以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产业发展需要强调几个关键要素。 培育壮大产业生态。以工业互联网融合安全生产高水平应用为主线,孵化、培育、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业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沟通协作和技术共享,快速壮大“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业,吸引更多的科技公司加入产业生态建设当中。 加快数据标准建设。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数据标准和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流转权等的标准规范,构建符合国情和国际趋势的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顶层体系架构,打造各行业可靠的工业安全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扶持重点行业示范。选取化工、钢铁、有色、石油、石化、矿山、建材、民爆、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遴选一批具有标杆效应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应用,推动试点示范项目在行业内复制和向行业外推广。 注重人才培养。加快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建立相关学科和课程,培养懂IT技术、懂安全生产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当前,“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及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当中,在国家新基建战略背景下,将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基石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育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