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济南市应急管理局! 无障碍浏览
【社论】以韧性城市为抓手 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发布日期:2023-11-06 信息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郑 琛 黄桢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坚持安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充分利用好韧性城市建设这个抓手,形成安全发展的新范式,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建设韧性城市,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与时俱进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工业化的过程,我国城市化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时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增强城市复杂系统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韧性,为创新发展创造优势条件,已经成为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内容。越是深度嵌入全球协作网络,在国家战略中承担重要角色与功能的地区,构建韧性城市的紧迫性就越强。一方面,以韧性城市建设为抓手,重新整合城市在基础设施之上的复杂功能,贯通各领域分工网络,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赋能社会生态系统,为国家多个领域安全能力提升带来新动能。

建设韧性城市,坚持能力导向原则。以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突发性传染病、气候灾害、逆全球化等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本质上,韧性城市是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要求城市从根本上具备吸收、适应、转化未来风险对社会、经济、技术系统的冲击和压力的能力,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硬件”防灾安全性能。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在各类风险出现时有能力做好预防、监测、预警、评估和研判;在扰动来临时有能力进行积极响应,实施疏散,或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在事件结束后能够给予社会各个子系统庇护和干预,并且有能给力给予一定的恢复支持和调适引导。整个过程需要有张力的制度机制、适度冗余的城市运行体系、多样化的经济环境和自组织的社会系统。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需要找准建设韧性城市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加强政治学习,持续提升城市管理者对系统韧性的认知水平。韧性城市是当今全球进入风险社会背景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范式,是“十四五”国家战略规划的明确要求。建好韧性城市,需要首先完成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建设新要求和新标准的认知升级。传统工业文明思路下,城市建设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为城市累积了系统脆弱性。韧性城市就是要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强调城市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十四五”时期,要系统性提高城市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需要城市管理者转变工作思路,在探索分布式、融合式、动态化和组团式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上下功夫。城市管理者在提升自身认知的同时,要强化人民群众对韧性城市建设的责任感,调动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培育韧性的理念。以人为本的韧性城市建设思路是根本遵循。

做好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力求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结合。韧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是城市系统在面对复杂情景扰动下的应对问题,问题的复杂性、成因的多重性、影响层面的联动性决定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难度。韧性城市的制度建设直接决定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只有“先规划设计再申报”,首先确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韧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从城市发展核心功能出发,分级分类对各个子系统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全要素监测、识别和评估,对城市空间布局、能源供应、产业布局、物资供应、社会动员等提出整体性解决方案,才能明确各个城市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这个阶段需要充分发挥民主优势,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各类技术专家深度、全程参与指标预研、开发、预评估和实施,保证指标体系的全局性、有效性和执行性,避免过度个性化、重复研究建设和资源浪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揽子具体的政策工具,不断迭代升级韧性城市的建设方案,从城市局部功能的单点强化逐步走向城市系统整体韧性水平的全面提升。

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同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有机结合。新技术对韧性城市的建设和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和社会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韧性城市的建设质量和运营水平。在韧性城市评估框架总体指导下,根据建设项目的公共产品属性,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金融资本在人员、物资、技术等方面广泛提供支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建立有活力、可持续的韧性城市运营机制。韧性城市建设还要注重与智慧城市系统的协同性、嵌套性和整体性。智慧城市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城市韧性建设的效率和回应性,韧性城市理念的规划落实也促进着智慧城市系统的优化提升。二者要实现有机结合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能源创新、社会心态、组织韧性加强等方面需要补充机制;二是信息技术对城市系统的适应性改造有可能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总的来说,韧性城市建设是融合常态管理与应急响应的统一体,是形成治理闭环的必要部署。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讲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