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济南市应急管理局! 无障碍浏览
【评论】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
发布日期:2023-02-21 信息来源:应急管理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坚持“一核多元”,可实现共同的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目标,是推进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所谓有效参与,既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面要广、参与程度要深,也强调多元主体对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相关事务能够起到实质性影响,同时要求其参与是和谐有序的。这对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和其参与主体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基层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对于发展壮大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群防群治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安全应急宣传教育和传播先进安全应急文化理念,可在全社会树立“安全应急是每一个人的事”的理念,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在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全社会关于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激活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一池春水”

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新时代,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是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完善新时代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新格局、推进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画好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同心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坚持“一核多元”,推进共同体建设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就是共建共治共享,既强调建设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过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主体,均有参与的权利与义务,也强调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成果人人共享。这既意味着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等主体共同参与其中,也凸显了建设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建设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应坚持“一核多元”。

“核”是指核心,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就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谋大局、定政策,定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有效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使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有序进行。“多元”则要求调动和发挥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所谓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就是在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实践中,多元主体之间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坚持“一核多元”,可实现共同的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目标,是推进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加强有效参与的机制和能力建设

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是基础。

所谓有效参与,既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面要广、参与程度要深,也强调多元主体对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相关事务能够起到实质性影响,同时要求其参与是和谐有序的。这对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和其参与主体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可进一步完善对社会力量参与相关事务的激励政策,不断创新多元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积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让社会各界力量“看得见、摸得着”,进而织牢织密安全网。

在多元主体能力建设方面,一是要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不断更新行政理念和扩展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会治理服务,精准把握人民的公共安全和应急需求,提升公共安全和应急服务水平。

二是要增强社会的协同能力。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社会各组织的全方位协调联动,形成全社会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合力,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联动和会商机制,确保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和联防联控,做到联合行动高效、资源共用便捷、信息互通共享、参与快速有序。

三是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公众是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直接相关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公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积极性、广泛性、有效性将最终决定能否形成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因此,应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既体现在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等主体意识,也体现在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爱国意识等公共意识,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推动重心向下移,夯实基层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发展壮大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群防群治力量的重要力量来源在基层,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建设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共同体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可见,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基层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对于发展壮大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群防群治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就加强基层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而言,可从以下三大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加快推进基层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设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基层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体系,理顺基层各级各部门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职责分工,特别是进一步厘清县区与乡镇街道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职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升基层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共治活力提升。

第二,着力提升基层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突能力。注重基层领导干部的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突能力建设,将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突能力建设和教育培训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和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安全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应对、早处置”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通过简化方式使基层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突变得更加简单有效。例如,推行基层预案“一页纸”,直接告知“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运用数智化技术手段,支撑和推动基层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突的智能化、动态化、协同化和精准化水平提升。

第三,加强基层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例如,发动依靠群众,挖掘和培育基层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群众骨干,健全“应急第一响应人”机制,调动物业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共治,引导帮扶乡镇街道组建安全应急自治组织和志愿队伍等。

弘扬安全应急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安全应急宣传教育和安全应急文化建设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塑造人形成科学、理性、正确的安全应急认识和理念,提高人的安全应急素质,增强人的安全应急意识、意愿与责任使命感,从而筑牢安全应急的人民和社会防线。通过加强安全应急宣传教育和传播先进安全应急文化理念,可在全社会树立“安全应急是每一个人的事”的理念,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在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全社会关于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激活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的“一池春水”,使人民群众把安全应急方面“你的事、我的事”变为“我们的事”,为建设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进而使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从政府“独角戏”逐步走向人民群众“大合唱”。

第一,通过安全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和安全责任文化建设传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责任意识,推动人民群众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做到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安全负责,做到“四不伤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我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做到有效的自救互救。

第二,加强安全应急法治宣传教育,让全体公民从自身做起,循规依法。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也是其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安全应急方面违法违规问题屡屡出现的背后,是规矩意识和法治意识的淡薄,是社会意识和公众意识的欠缺。

第三,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为重点,推进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手段支撑,形成全民动员、协调联动的安全应急宣传教育和安全应急文化建设传播工作格局。

第四,把安全应急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安全应急能力培养列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必修课,持续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常态化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安全应急疏散和紧急避险演练,提高人民群众自身的安全隐患自查自改、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自救互救能力。

(作者系中南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聘教授  王 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