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工作导向 | ||||
|
||||
坚持“两个至上”要求我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其作为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以及衡量突发事件应对成效的首要标准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保护对象,又是做好工作赖以依靠的主体力量。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面。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极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筑牢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安全屏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走向伟大胜利、取得伟大成就。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作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非常态治理情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发展之基、民生之要、为政之责;能否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保民平安、为民造福,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检验。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应急管理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以守护民生民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的价值取向。坚持“两个至上”,要求我们必须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任务,把保民平安作为最大政绩,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锲而不舍抓好应急管理工作。 在平时,坚持“两个至上”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从源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做好源头风险管控,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各个项目、各个环节都以安全为前提,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灾害风险普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组织开展重大风险情景构建和模拟演练,做好应对各种大灾巨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和复杂巨系统,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历史文化传承、尊重群众诉求,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增强城市应对冲击的韧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更高需求。 在急时,坚持“两个至上”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生命第一、健康至上”理念,一切以人民生命为重,一切为挽救生命让路。在突发事件情境下,管理者经常会面临不同任务和目标之间相互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甘蔗没有两头甜”的决策困境,必须对众多任务目标进行排序、权衡和取舍。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坚持“两个至上”要求我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其作为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制定政策的首要考量,以及衡量突发事件应对成效的首要标准。 坚持依靠人民、团结人民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保护对象,又是做好工作赖以依靠的主体力量。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把基层一线作为主战场,力量下沉、重心下移、保障下倾,推进应急管理向基层延伸,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团结群众,在全社会形成责任共同体,巩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大格局。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通应急管理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冲锋在防范化解风险的第一线,成为群众贴心的守护者。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营造浓厚安全氛围。完善公民应急管理教育体系,把应急管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进一步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全面增强公众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公益宣传,做到报刊有文、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网络有言,通过全天候、立体化、广覆盖宣传,营造“人人关注安全、重视安全、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开展应急培训演练,突出实战导向,切实增强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的真实性、实战性、实效性,充分发挥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锤炼队伍的作用,切实增强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应急能力。 加强社会心理疏导,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加强社会心态和公众情绪监测跟踪,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和心理测评工具,实时精准开展民众心理健康筛查和社会心态监测分析。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心理危机干预,构建融多源监测、多点触发、实时预警、迅捷处置、心理疏导和舆论引导于一体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舆论引导,将依法依规、及时主动发布信息贯穿于应急管理全过程,公开透明引导舆情、安定民心。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开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