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极限思维筑牢森林草原防灭火屏障 | ||||
|
||||
当前,各地陆续进入秋季森林草原防火期,受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等因素影响,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面临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善用极限思维,以务实管用的举措筑牢森林草原防灭火屏障。 今年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草木生长茂盛,导致林下可燃物载量增厚增大,为森林火灾积蓄了“能量”;野外施工项目加快推进、小众旅游异军突起,国庆假期来临,进山人员增多,客观上加大了火源管控难度。同时,很多地方监测预警等防火设施薄弱、地方扑火队伍老龄化问题依然存在。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森林草原防灭火难度系数的提升,具体预防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整合优化力量,纵深推进防灭一体化。 预防在先,是最大限度降低森林草原火灾风险的铁律,而其中主要防的是人为火源。近年来,森林旅游快速发展,爬山、徒步、吸氧等林区活动深受大众青睐。在持续的宣传教育下,大部分群众防火意识不断增强,但仍有少部分群众认识不到“随手一扔”的危害,乱扔烟头、随意丢弃没喝完的矿泉水瓶等行为依然存在。 一边是踏青旅游、野外施工、农事生产等人为活动增多,一边是管控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在一些非重点林区,这类矛盾更加突显。一点星星火,可毁万亩林。森林草原火灾防范系统性、关联性强,防住重点、忽视盲点,哪怕只有一个盲点,都有可能导致整体预防工作功亏一篑。要全力管住人为火源,就要充实基层护林员、检查站、巡逻队等一线力量,通过补齐技防物防短板,不断强化火源管控力量。森林草原防火,关键在人,要通过宣传教育、火灾溯源、严查重处等方式,把“用火人”变成“防火人”,壮大“防”的力量。 随着气候变化剧烈,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季节性、地域性规律正逐步被打破,甚至造成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改变,影响其抗火能力。对此,要尤为警惕。这意味着预防理念、预防机制等都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不能仅按照传统的防火期、防火点等时间和空间的预防维度来防范,而要打破思维定式,以极限思维立足于早、立足于小,推进各项预防工作。当务之急,是在抓预防的同时,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常态化组织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实现重大火灾隐患动态清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早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重点时段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持续推动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等,合力消除潜在风险隐患。 在做好预防的同时,林火扑救这最后一道防线也要舍得“下本钱”夯实。当前很多地区尚未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最吃劲的阶段,要抓住窗口期,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着力补齐防灭火力量装备和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救援队伍既要依托科技赋能催生新质战斗力,也要加强对森林草原火灾特点规律的研究,尤其是对极端气候条件下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发展规律和大火巨灾特殊火行为等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指挥和救援实战水平。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