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济南市应急管理局! 无障碍浏览
【社论】探索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4-07-15 信息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二十二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三十九条 “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条件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就近开展应急救援”

第四十二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居民、村民、职工等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加强和规范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微型消防站建设,推动设立社区、村应急服务站,培养发展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员和安全生产社会监督员,建立完善‘第一响应人’制度”


近年来,各地纷纷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居委会、村委会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就近开展应急救援与隐患排查,经常性面向居民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力争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对上述相关内容提出了要求。城市相较农村有着更大的人口密度和经济体量,发生突发事件更容易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与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些地区积极探索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对此,笔者结合社区应急服务站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如何加强建设、完善体系提出对策,为各地探索实践提供借鉴。

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仍处于试点阶段,湖北、广东、四川等省份开展了实践探索,在2020年至2021年相继开展相关建设工作,为探索城市基层应急治理、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管理提供了参考。但总体而言,各地社区应急服务站仍然以试点为主,整体覆盖面窄,还存在以下问题。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度低。当前,政府主导的行政力量是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中规划、资金、人员配备的主要力量。出现突发自然灾害或相关事故时,一些社区成立应急组织机构,社区“两委”成员是主要负责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尽管有些地区尝试整合相关力量,组建社区应急救援志愿队伍,但整体来看,社区居民、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主体在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中的参与度较低,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对于应急管理系统性工程而言,仅依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程度。

区域差异,建设供需失衡。社区应急服务站需要空间来放置应急监测设备、储备应急救援物资,以便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等工作。当前,一些试点城市在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过程中存在资源供给与建设需求结构性失衡的现象。位于远郊区的社区建成时间较晚、人口聚集程度相对较低,主城区反之。远郊区空间资源丰富,社区面积较大,拥有足够的空间用以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配套物资与设施也更加齐全,相较于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更好,但往往缺乏相关活动或培训,民众参与度不高。主城区虽然民众交互影响作用较强、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高,相较于人员聚集程度低的远郊区民众感知情况更好,但缺乏空间,配套资源缺乏储备或应用场景。

协调度低,应急素养不高。在社区应急服务站基础设施快速建设过程中,社区民众的应急知识、安全意识和应急素养未能协同共进。当前,许多学校、办公楼和公共场所配备了消防器材、急救包、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急疏散指示牌等应急设备,但是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低,懂自救、能自救的居民占比低,多数民众不会使用应急设备器材,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与训练,甚至部分居民认为自己不会遇到紧急情况,应急意识不强、对应急救援的重视程度不够。

推进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的建议

以点带面,扩大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覆盖面。一是扩大建设覆盖面。在尚未开展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的地区,参考已有试点的成功经验,加强资源整合,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作为示范点,参照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打造具备应急救援、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等基本功能的社区应急服务站。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物质保障要有标准,确保每个服务站都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应急设施,如消防器材、医疗急救包、食品和水、临时避难所等,同时定期检查应急物资设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立即投入使用;要建立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在示范点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应急救援人员、医疗急救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通过专业培训并确保持证上岗,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要打造标准化管理模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示范点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现对事故风险的实时监控、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以数字技术赋能应急治理。

共建共享,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常态化。一是邀请高校院所参与治理。2020年以来,全国开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的院校达70多所,社区可以利用好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开展协同合作,用最前沿的应急管理知识指导应急服务站建设,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应急管理工作。二是邀请社区居民参与治理。居民对本社区的地理环境和居民情况最为熟悉,要发挥其就近优势和党员下沉社区等政策优势,让社区居民参与到应急服务站的日常管理中。三是邀请社区企业参与治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为社区应急服务站提供物资支持、技术支持或资金援助。企业安全生产或安保人员可以与社区人员相互配合,提高社区的应急处置能力。社区辖区内所有组织、民众均是应急管理的受益者,也应履行主体责任。未来在社区应急服务站建设中,可以探索设立社区应急管理委员会,由各方代表组成,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共同决策和监督社区应急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营工作。

因地制宜,提高社区应急服务站运行效果。针对城市远郊区社区应急服务活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要创新宣传模式,采用互联网全媒体平台加大活动宣传力度,提高活动知晓度;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引入社会资源,通过活动积分、荣誉评选等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应急服务站活动的居民参与度。对于主城区社区应急服务站空间有限的情况,一要做好空间优化,对现有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采用多功能设计,将物资储备室、宣传培训室等进行合并或灵活分隔,最大程度提高现有空间的利用率;二要做好资源共享,与周边社区、企业、学校等进行合作,共享应急资源和设施。例如,可以与邻近的消防站、医院或其他社区服务站共享空间和设备;三要做好技术赋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应急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调度,减少对空间的依赖。

加强教育,提高社会民众应急知识掌握度。一是确保科普教育常态化,学校在日常教育中要加入应急知识课程,进一步增强大学、中学、小学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其基本应急技能。此外,要将应急科普教育纳入社区日常活动,通过定期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形式,普及应急知识。二是推动科普教育多样化,丰富宣传媒介,利用社区公告板、横幅、海报、社区广播以及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发布应急科普信息,扩大宣传覆盖面;开展沉浸式科普,举办应急演练和模拟体验活动,如火灾逃生演练、地震模拟躲避等,让居民在实践中学习应急救援技能;开展多维课堂,与医疗卫生、消防、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心肺复苏(CPR)、急救技能、灾害应对等专业性较强的应急科普培训课程,不断丰富社区居民应急管理知识储备,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