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加强森林防灭火规范化建设、队伍建设、宣传教育 | ||||
|
||||
森林防灭火工作关乎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林区活动日益频繁,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复杂。然而,部分地区仍存在防灭火规范化建设不实、队伍作战能力薄弱、宣传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致使森林火灾风险隐患突出。为筑牢安全防线,笔者认为可从加强规范化建设、队伍建设、宣传教育三方面发力。 问题剖析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灭火工作,持续加大投入,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技防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然而,森林防灭火体系中的一些堵点痛点依然突出,亟须加以重视。 森林防灭火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一是预案体系与基础设施短板突出。乡镇森林火灾应急预案陈旧滞后,未能结合实际动态进行更新,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足;一些村级应急处置规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难以有效执行。紧急避险场所缺乏科学规划与规范化建设,存在布局不合理、标识不清晰、基础功能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广大林区普遍缺少航空灭火直升机等重要大型装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响应迟滞与基层力量薄弱。防火关键期内,半专业扑火队伍备勤制度落实不到位,人员、装备难以足额保障在岗在位,接警后响应时间过长。群防群治机制运行不畅,常态化宣传、预警预报和火情首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生态护林员、联防员、消防员等基层防控力量分散割裂、各自为战,基层“应消一体化”未形成“化学效应”,缺乏统一指挥调度,难以实现快速协同响应,基层防控基础不牢。三是应急处置与指挥体系运行不畅。部分基层单位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执行不严,指挥体系存在政令不通、反应迟缓问题。卫星监测热点核查反馈不及时、不规范,无法按规定时限(1小时内)准确上报至上级指挥部。 基层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有待提升。一是队伍稳定性存在短板。基层扑火骨干流失率高,难以形成持久战斗力,核心在于待遇缺乏竞争力、职业发展模糊和高危岗位长效激励缺失。例如,部分县级队伍骨干因薪酬低,在防灭火期主动离职,导致队伍仓促补充新手,队伍磨合差、协同弱,“年年建队、年年新队”的恶性循环造成队员经验技能断层。二是队伍干部责任意识有待强化。部分指挥员和管理人员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过程、轻实效”倾向。具体表现为预案演练“走过场”,问题整改不力;火情信息迟报、漏报或选择性上报;风险隐患排查存盲区,重点区域、特殊时段管控不到位。压力传导层层递减,末端责任悬空,出现“上热下冷”现象。三是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人员专业素养与现代化扑救要求不符。具备林业、气象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影响火场研判决策;一线队员缺乏系统化高强度培训演练,大型装备操作、复杂地形战术运用和安全避险能力不足。 宣传工作质效亟待提升。一是宣传覆盖网络存在盲区。当前宣传工作主要聚焦交通干线、城镇周边及重点林区出入口,呈现“点状聚集”。然而,火源管控难度大、风险高的偏远林区,农林交错地带和散居农户,成为宣传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留守老人、儿童、流动务工人员和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员等关键群体,缺乏精准的宣传手段,致使其防灭火意识与避险知识匮乏。二是宣传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脱节。现有宣传品多“口号化”“标语化”,老百姓听不懂、看不进去。基层群众尤其是林区从业者,迫切需要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野外用火规范、初期火情处置、紧急避险和自救知识。三是宣传资源整合与基层适配不足。各单位部门、基层乡镇(街道)和林场等缺乏高效协同机制,人力、物力、资金配置未精准适配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人群,难以因地制宜开展灵活的宣传。 对策建议 森林防灭火规范化建设。一是健全预案体系与基础设施。立足辖区实际,修订完善乡镇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指导各村依据镇级预案制定简明实用的村级火灾应急处置规程。科学规划布局,依托现有公共设施和开阔场地,规范化建设紧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停机坪,切实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二是强化响应机制与基层力量。防火关键期内,严格执行半专业扑火队全员辖区备勤制度,确保在乡镇范围内接警后可第一时间内抵达火场。全面推行森林防灭火“户长制”,履行常态化防火宣传、火情预警及首报等职责,构建群防群治网络。整合生态护林员、联防员、消防员等队伍资源,着力推动“应消合一”,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强化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三是规范应急处置与指挥流程。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保障指挥体系政令畅通。对卫星监测到的热点,由乡镇领导干部率队到现场核查,第一时间将核实结果精准上报县指挥部。火情发生后,严格依照应急预案处置流程图进行分级响应、科学扑救,同步规范信息报送程序。乡镇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火场靠前指挥,实施扁平化管理,统筹调配力量,全力确保扑救过程安全高效。 多措并举强化队伍建设。一是提升队伍稳定性。建立高危岗位薪酬动态调整机制,提高骨干待遇;优化职业晋升通道,设置技术与管理双轨发展路径,配套专项津贴和荣誉表彰;实施骨干留用计划,通过长期服务协议、住房及子女教育支持等长效激励措施,减少人才流失。例如,县级队伍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与消防救援工作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联勤、联动共同体,建立“思想同频、组织同建、队伍同育、风险同防、应急同战”的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确保队伍长期稳定。二是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完善指挥员和战斗员绩效考核,将预案演练实效、火险隐患整改情况及信息上报及时性纳入考核指标;建立“穿透式”压力传导机制,上级直接抽查末端,追责迟漏报火情人员;强化隐患排查闭环管理,干部带队定期巡查重要区域并公开整改台账,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力量,有效解决“上热中温下凉”问题。三是提升队伍专业化程度。加大林业、气象等专业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定向招聘和院校合作补齐技术缺口;强化一线队员系统培训,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提升掌握大型装备操作、复杂地形战术和安全避险能力;建立装备“购置—适配—维护”一体化机制,优先采购地形匹配设备并配套模拟平台,如对先进装备开展“先试用后配置”评估,确保效能最大化。 推动宣传教育精准有效。一是构建网格化宣传体系。在巩固主干线、城镇周边及重点林区入口宣传的基础上,延伸覆盖至偏远林区、农林交错带、散居户居住地。建立“县—乡—村—网格”责任网。对留守老人、儿童,采取入户送“方言版”宣传、大喇叭播报、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对流动务工和非本地户籍人员,利用用工单位、房东、社区等渠道,定向推送警示信息,确保关键群体“看得到、听得懂、记得住”。二是优化内容供给。打造“场景化实用工具包”,聚焦群众需求,开发“实用干货”。组织编撰图文清晰的安全手册;制作方言短剧、动画、案例警示片等新媒体产品滚动播放。确保内容“一看即明、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实现“入脑入心”。三是建立“动态适配”机制。由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牵头,建立部门、乡镇、林场联席会商制,统一策划主题时段,共享资源。设立分区、分季、分人群的宣传资源配置模型。纯林区侧重普及扑救知识,农区侧重普及秸秆处理知识,旅游区侧重普及游客避险转移知识;为居民、游客、施工队定制“微课堂”“提示卡”“防火守则”。赋予基层点单式物资申领权限,支持利用微信群、巡护广播、无人机等方式灵活开展“微宣传”。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