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正确认识预警信息 抢抓时间避险逃生 | ||||
|
||||
地震的发生无法避免,但科学认识地震致灾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防御和应急避险措施,可有效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通过紧急处置切断灾害链 地震预警是震时的重要防震减灾手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破裂产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震源向四周传播。地震预警是利用地震波传播需要一定时间,用密集的地震观测站网尽快地观测到地震波,用实时的处理技术来快速捕捉地震,和地震波“赛跑”,在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前,抢出数秒至数十秒的紧急应对时间。利用好这短短数秒或数十秒的预警时间,不但可以提醒人们就近躲避或紧急疏散,还能对重大设施和生命线工程进行紧急处置,切断灾害链,减轻地震次生灾害。 我国在2024年已经开通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服务,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具备发震后5秒至10秒产出首报预警信息能力,基本覆盖了大震危险区,其余地区具备发震后10秒至30秒产出首报信息的远场大震预警能力。 目前,对群众,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专用信息发布终端、应急广播(村村响)等方式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对高铁、危化企业、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等,则利用专用信息接收装置和紧急处置装置进行自动或半自动处置。 迅速采取适宜的应急避险措施 群众收到地震预警警报后,应根据预警等级和预警时间,迅速采取适宜的应急避险措施。 地震预警发布信息根据预测的地震烈度和潜在的危害,分为红、橙、黄、蓝四个等级。红、橙两色表示预估破坏严重,需采取避险措施;黄色表示预估有中度影响,需保持警惕;蓝色预警是最低级别,表示预估有轻微影响,可保持正常活动。用户还会收到倒数秒的声音,提示破坏性地震波估计到达时间。 在收到预警信息后,要保持冷静,切莫恐慌。根据预警等级、地震波预估时间,快速判断所处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对自己可能伤害最小的避险措施。伏地、遮挡、手抓牢,强烈震动结束后迅速移动到安全位置,是地震应急避险的主要原则性措施。 在室内,一是伏地,感觉震动强烈时迅速就近采取蹲伏或跪伏等姿势,以防摔倒;二是遮挡,就近寻求牢固物的遮挡或护住头部,如躲避在桌子下(旁)、床下(旁),以防被坠落或倒塌物击砸、埋压;三是手抓牢,双手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身体滑动或被甩离安全位置;四是强烈震动结束后迅速移动到安全位置,一般情况下是指无砸压、水淹、塌陷等风险的户外空旷开阔区域,移动时要远离可能会有物体倒塌掉落、会被埋压的地方。如果在公共场所接收到预警信息,要避免慌乱,谨防踩踏。 在户外,伏地时需要就近选择开阔区域。在有玻璃窗、广告牌等物体掉落危险的繁华街道或楼房下时,用手、背包等保护头部,迅速远离。远离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电线杆等,以防砸压。远离山脚、陡坡,以防崩塌、滑坡、滚石。远离危险品工厂、仓库等,以防遭遇次生灾害。 不过,地震预警也存在局限性。震中附近一般破坏最严重,却往往是地震预警的盲区,破坏性地震波早于预警信息到达,可供处置的时间极短。 同时,作为全自动实时技术系统,且用到的信息有限,地震预警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也存在误报、虚报和漏报的可能。地震工作者一直在对我国地震预警的时效性和精度进行持续优化,不断提升监测站网的覆盖面和密度,以及时预警、精准控险。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