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九个必须”系统思维筑牢汛期施工安全屏障 | ||||
|
||||
近期,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紧急通知,直指汛期施工工地安全管理痛点。这是对四川凉山、贵州毕节、河南南阳、甘肃白银等施工工地群死群伤事件的教训总结,精准切中施工工地这一特殊场所的风险要害——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工地的安全防线直接关系着万千建设者的生命安危。 施工工地之所以成为汛期风险高发区,根源在于其多重脆弱性的叠加。从工程属性看,高速公路、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多分布在山区河谷、地质复杂地带,且营地等人员较集中,这些区域恰恰是山洪地质灾害“高发区”。更严峻的是人员结构的特殊性,工地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多为外来人员,对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灾害风险、历史灾情缺乏深入了解。加之工期压力下普遍存在的“抢进度、轻防护”倾向,临时板房挤占行洪通道、材料堆场堵塞排水系统等乱象,让工地在汛期如同坐在火山口上。 复盘近年来发生的同类事件,三个关键环节的失守尤为刺眼。责任链条“空心化”首当其冲。部分地方的防汛责任停留在“文件传达”层面,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相互推诿,班组一级更是“无人担责”。预警“叫应”的“中梗阻”同样致命。气象预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层层衰减,甚至出现信息滞留在项目管理人员手中的现象,导致一线工人错失撤离时机。隐患排查的“形式化”则为灾害埋下伏笔。许多工地为应付检查搞“拍照打卡”式排查,对材料堆场侵占河道等隐患视而不见,应急演练“走过场”等,以致安全保障如同纸糊,在极端灾害面前不堪一击。 面对上述问题,国家防减救灾办提出的“九个必须”,是直指施工工地防汛安全痛点的系统性方案。它让防汛安全贯穿项目规划、建设全过程,力求构建从责任落实到应急救援的全链条防控框架,针对风险识别、预警传递、隐患整治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刚性约束,为各方主体划定了行动坐标,有利于形成全链条系统性防控格局。 压实责任要织密“属地—企业—班组”的责任网络。地方政府应将每个工地纳入防汛包保清单,明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施工项目经理为直接责任人。通过组织定期桌面推演,模拟暴雨、滑坡等场景下的责任分工与响应流程,让各环节责任人熟悉自身职责,从机制上杜绝责任悬空。对责任失职导致的事故,严格执行“提级调查”,既追究企业主体责任,也倒查属地监管部门的失察之责,以严肃问责强化各方敬畏之心。 营地选址的“红线”必须用“硬措施”守住。地方政府应强制要求新开工项目工地营地开展灾害危险性评估或安全论证,严禁在行洪河道、滑坡体等危险区域设置工地营地。同时,主动提供区域风险基础数据,标注山洪沟、地质灾害点等隐患点,为企业选址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辖区工地“一张图”动态管理系统,实时更新各工地位置、人员数量及风险等级等信息,对存量危险营地实行限期搬离、整治验收等措施,从源头切断灾害链。 隐患排查过程中有关部门需当好“技术指导员”。针对外来工人不熟悉本地灾害风险的特点,主管部门要组织地质、水利等行业专家开展上门帮扶,重点讲解山洪前兆、边坡裂缝等本地典型风险的识别方法。送上灾害防范的技术服务“口袋书”,帮助企业规范排查流程。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动态风险评估,对发现的隐患既交办企业限期整改,也交办行业主管部门跟踪督导,确保隐患整改闭环。 预警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与部门联动需协同发力,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共享、精准送达。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对本地“十里不同天”的小气候往往缺乏认知,地方政府应推动跨部门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纳入属地灾害预警叫应体系,实现雨情汛情、地质灾害预警等信息实时互通和直达工地人员。推动在工地的边坡、河道等风险位置安装联动预警装置,如在山洪危险区布设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站等,接到预警后自动触发声光信号,安全员现场敲门传递指令,确保夜间工人被及时叫醒。严格执行“预警—执行—反馈”机制,企业需及时反馈预警接收后的责任措施落实情况,对延误传递或不落实预防措施的严肃追责。 转移避险的“硬措施”要落地,需解决“转移谁、转何处”的实操问题。地方政府要督促每个工地配备“转移明白卡”,标注避灾点位置、撤离路线及沿途避险提示等,让工人“按图撤离”不慌乱;统筹调配公共资源,将工地附近学校、村委会等场所作为共享避灾点,明确安置标准和保障责任,强化“不擅返”监管,杜绝二次灾害风险。对塔吊等大型设备,指导企业制定“设备转移优先级清单”,明确暴雨来临前落实断电、加固等措施。 应急预案、演练与应急准备需一体推进。地方政府可提供适合本地的“模块化预案模板”,要求企业结合“三断”(断电、断网、断路)情况,开展“无脚本演练”,随机设置夜间断电、通信中断等场景,检验工人在极端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对预案抄袭、演练“走过场”的企业,可采取约谈负责人等措施,倒逼企业提升实战能力。同时,指导工地组建应急队伍,与周边村镇共享应急物资装备,建立救援力量联动互助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演训,实现工地与属地抢险救援能力互补,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 汛期的风雨,既考验着治理精度,也丈量着民生温度。工地安全,一头系着工程进度,一头连着万家灯火。属地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九个必须”的要求转化为“事事落实到位”的行动,既从严监管堵住漏洞,又主动服务补齐短板,方能在风雨来袭时,为每一位建设者撑起生命的保护伞,让“平安回家”从期盼变为常态。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