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济南市应急管理局! 无障碍浏览
【评论】紧贴实际,提升基层应急科普工作质效
发布日期:2025-07-07 信息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应急科普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普惠性特点,对增强公众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为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减轻损失,必须持续强化基层应急科普工作质效,不断提升公众预防、应对、救援和自救能力。笔者结合基层实际,就强化基层应急科普工作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基层应急科普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化拓展各类应急科普宣传活动,推动应急科普供给日益多样化、日常化,促进公众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认识更为深刻、对防范应对技能需求更为强烈,应急科普工作取得新成效。

应急科普组织体系更趋完善。伴随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渐趋完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也逐步健全,特别是正式组建应急管理部门后,开展公众知识普及成为其一项重要职责,应急科普被明确纳入“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同时,应急科普宣传队伍得到多层次发展。各地组建了科普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等队伍,为应急科普提供了人才支撑。

应急科普活动品牌化更加明显。在群众性科普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应急科普,充分利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重点宣传时段和安全宣传“五进”工作,致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应急科普活动品牌。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科普日等应急科普活动品牌初具规模,有力推动应急知识普及,形成全社会关注应急管理的良好氛围。

应急科普宣传载体更为多样。街道(社区)标准化应急管理站、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效果初步显现,大众传媒上应急科普知识传播日益广泛,各类应急系列科普作品明显增多,各类应急科普活动、比赛愈发受到大众关注,各类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常态化开展应急科普宣传,公众对应急科普工作日益关注。

基层应急科普工作面临新挑战

应急科普供给内容不够精准,出现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从需求侧来看,应急科普内容应突出简单、科学、实用的特性,确保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能够迅速将获取的应急科普知识转化为处置措施,实现逃生自救、避险互救。从供给侧来看,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优质科普内容较为稀缺。一方面,当前基层应急科普多采用“有什么科普什么”模式,大多直接采用上级机关或其他地区现成的科普资料,地域性和特色性不强,且以严谨复杂的图文形式呈现,可读性、针对性和实操性较差。另一方面,常识性、普适性应急基础知识和应急相关术语普及不够有效、有力,缺乏直观性,甚至存在个别制作主体掺杂“私货”的伪科普现象,导致公众对部分应急基础知识认识模糊,容易陷入认知偏差和思维陷阱。在紧急情况下其既难以迅速采取处置措施又缺乏科学应对意识,从而造成心理恐慌。

应急科普供给方式较为单一,造成效果不显著。目前,基层应急科普形式主要包括线下活动和线上网络宣传。线下活动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性活动,采取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横幅、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影响范围有限,覆盖面窄;线上网络宣传大多千篇一律,过度追求数量,作品制作精度普遍不高、新颖度不强,导致关注不够、吸引力弱。从科普体验角度看,基层应急科普多采用教化式灌输,偏单向传授,忽视受众信息接收习惯,实体化、实物化的宣传载体以及互动性、趣味性场景打造较少,特色品牌活动不强,导致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应急科普供给主体协同不足,导致供给不均衡。应急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各行各业,应急科普也需要各类主体同向发力、协同配合。目前,基层各类应急科普供给主体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统筹有限、供给不均;供给重点均集中事前预防准备和事中响应协调阶段,对次生灾害防范、预警预报机制响应、如何配合做好灾后重建等涉及多部门、多主体联动方面的内容提供较少;部分基层职能部门对应急科普的重视度不够,存在“科普归宣传部门负责、应急科普归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的思维定式,在推进工作中忽视应急科普宣传,导致应急科普和行业领域主线工作相互脱离,造成“专业部门不科普、科普部门不专业”的情况。

进一步做好基层应急科普工作

基层应急科普工作应紧扣时代要求、紧贴基层实际,聚焦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把准专业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操性,持续优化完善供给内容、方式,增强部门协同,推动应急科普与时俱进。

深度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精准供给。突出区域特点,以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单位,系统梳理区域内频发多发灾害事故类型,明确各层级科普供给重点,充分用好权威渠道发布素材,科学借鉴各地应急科普内容,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强化资源深度融合,推动应急科普本地化、特色化、具体化。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摸排本区域内应急科普薄弱环节,加大常识性应急基础知识和应急术语供给力度,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提炼一批普遍适用、简单易记、通俗易懂的普适性应急理念和应对措施,满足紧急情况下公众合理运用应急科普知识避险的需求。立足简单、好记、实用的原则,归集优化重复性高、质量不高、晦涩冗杂的应急科普内容,分领域、分地域、分场景制作一批代表性强、质量高、效果好、易接受的应急科普作品,推动应急科普内容系统性集成,增强可读性和实操性。

推动主体协同融合,强化均衡供给。强化思想认识,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制度,有效统筹基层各类应急科普供给主体,着力打破思维定式,做好协同联动,按照“应急管理部门主导普适性应急科普供给、行业领域部门主导专业性应急科普供给、其他部门全力配合推进科普供给”的工作思路,明确部门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健全跨部门、跨领域应急科普内容供给体系,持续增强不同领域场景的应急科普力量,调动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强化多样供给。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重,拓展应急科普宣传途径。持续推动传统线下活动创新,丰富各类应急科普载体,充分用好本地区科技馆、防灾减灾示范基地、应急避难场所、地震科普教育馆、应急科普基地等各类场馆,探索群众参与各类应急演练、应急处置机制和途径,设置更多互动性、趣味性场景,创新群众参与应急科普宣传模式,增强群众对应急科普的可及可感。突出发挥应急科普宣传网上主阵地作用,用好用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新媒体账号及各类新媒体平台,注重采用方言转述、漫画视频等形式对应急科普知识进行改编、简化,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