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 | ||||
|
||||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接连就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要求“确保群众安全度汛”。各级各部门务必把思想之弦绷得更紧、把安全之责扛得更牢,以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觉,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 “七下八上”历来是洪涝、地质等灾害的易发高发期。当前,全国七大江河流域全面进入主汛期,部分地区洪涝、风雹灾害风险居高不下,加之台风叠加影响,任何“小风险”都可能迅速演变为“大灾害”。 历史教训反复证明,麻痹大意是防汛救灾的最大风险源。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经过前期多轮强降雨考验,一些干部群众难免出现“差不多”“歇口气”的想法,如不及时纠治,极易造成责任链条松动、防范措施空转。一处小管涌可在数小时内撕开百米决口,一次迟报漏报即可让“提前转移”沦为“极限逃生”。“疏忽—失察—成灾”的连锁反应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触发,事前预防的“黄金窗口”一旦错失,事后补救的代价将呈几何级放大。 防汛关键期亦是吃劲期、攻坚期。雨情汛情瞬息万变,时刻检验着防御堤坝的可靠性。“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唯有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坚持关口前移、防线外推,才能把风险化解在成灾之前。要把每一次巡堤查险都当作第一次,细之又细;把每一次预警“叫应”都视为“集结号”,快之又快;把每一次应对都按“最不利情形”做足冗余,实之又实。只有这样,方能抢抓主动、赢得先机,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防汛救灾是一场与时间的极限赛跑,也是一场与疲劳的艰苦较量。只要思想上不懈怠、责任上不悬空、行动上不松劲,我们就一定能守住“稳稳的安全”,确保江河安澜、社会安宁、百姓安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