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可别“中看不中用” | ||||
|
||||
文件传达了、资金下拨了、队伍挂牌了,任务就“完成”了?笔者近期在基层走访发现,用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政策礼包”,有的地方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机械执行、变相落实,与基层实际情况有偏差,导致好政策没有发挥出好效果。 较为普遍的是,应急管理部门大力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多方协调沟通,却常常是协调不成反被埋怨,顶层设计的“蓝图”,在基层一些地方变成了“空图”。风险隐患信息报送系统是智慧应急的“拳头力量”,但有的地方一味购置设备、重复建设系统,仿佛屏幕够大、数据够多就是“智慧”的象征,把科技赋能当成“唯技术论”。然而,设备装上了,基层人员却操作不了,也没有专人维护,成了摆设;系统建起来了,群众不愿参与,隐患信息沦为“数据孤岛”。所谓的“数字化管理”,有的部门只盯着“隐患上报”的数字好看与否,对隐患是否核查、整改不闻不问,实际上就是把纸质报表变成电子报表而已,根本问题仍未解决。 在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方面,一说队伍要专业化,有的地方便抽调一批专业队伍,可“外来的和尚念不好本地的经”;强调队伍本地化,有的地方便召集一批本地群众,可真遇到灾害时,由于缺乏专业能力,又只能干着急。专业能力与本土优势拧不成一股绳,基层应急队伍陷入“平时看不见、急时用不上”的尴尬境地。 基层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既跟上级一些政策与基层需求存在错位有关,也与基层一些地方在政策落地时未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治理方言”有关,还跟行业部门条块分割与基层综合治理易产生政策冲突有关。 如何将政策文件里的“白纸黑字”变为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刀真枪”,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关键在于解决政策落地过程中一些不切实际的痛点难点问题。 说到底,政策落地不是简单的“填空题”,而是需要灵活实践的“应用题”。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摸清基层地域特点、自然禀赋、设施基础、群众需求等具体情况,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立足当地实际,制定科学规划,做到有的放矢,把“顶层设计图”绘成“基层施工图”。例如,一些地方试点“一主两辅”基层应急队伍联防、联训、联调、联战、联勤“五联”机制建设,有效解决基层应急力量分散、指挥不畅、协同低效的问题,推动基层应急队伍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有的地方把技术手段融入基层业务流程与群众生产生活,让技术真正“为人所用”,以科技巧劲激发安全干劲。 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不是“搭架子”,而是“夯底子”,要实打实解决问题。政策出台后,地方各部门还可以专门派人深入基层一线,做好政策落实中的跟踪。政策落地多问问基层“好不好”,科技应用多想想群众“用不用”,队伍建设多看看实战“行不行”。通过加强调研指导、完善上级部门间协调机制,在政策标准统一性和政策执行灵活性间找到平衡,适时调整不合适的政策,打通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最后一公里”。 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既跟上级一些政策与基层需求存在错位有关,也与基层一些地方在政策落地时未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治理方言”有关,还跟行业部门条块分割与基层综合治理易产生政策冲突有关。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